首页> 热点 > 详情

最好的情况 vs 最坏的结局

2023-06-27 00:13:44来源:力哥理财微信号

上周央行降息,5年期LPR从4.3%降到4.2%,股市、楼市、银行、消费市场都没啥反应,股市照跌不误,楼市继续萎靡。

一是咱央妈玩预期管理也专业了,提前各种操作预告降息时间力度,市场早消化了。


【资料图】

二是客观说,0.1%降息力度的确不够看,百万房贷月供也就少几十块,并不能有效减负,拉动消费。

很多财经评论和老百姓(603883)都觉得央妈步子太小,经济都这样了,应该下重手急救,怎么还搞点滴疗法呢?

就像我以前写过应该学美国,全民普发红包,别抠抠嗖嗖搞点满100减25消费券,意思不大。

那是因为我屁股坐在普通老百姓这边,大家爱看这样的建议。

但站在央妈立场,我也知道,全民发红包不是好办法,真不如用消费券杠杆拉一拉。

从经济学专业角度看,如何理解央妈不愿大幅降息呢?

古典经济学认为,市场无形之手会自发调控,政府要做的是守住法治底线,无为而治,剩下的全交给市场自发调节。

但30年代大萧条告诉我们,市场不像斯密想象的那么完美,人性弱点会加速市场崩坏,如果不及时调控,完全放任市场,也会把人类引向灾难。

政府宏观调控四大目标:经济增长、充分就业、物价稳定、国际收支平衡。

GDP和就业率一般不矛盾,经济火热高增长,意味着市场需求强烈,工厂急着招人干活,就业率也会比较好看。

但经济过热容易出现高通胀,所以稳定CPI和增长GDP之间,经常矛盾。

最糟的情况,是GDP低增长,失业率高企,同时物价还很高,叫“滞涨”,美国70年代首次遭遇,才发现经济还能演这一出。

加上国际收支平衡,情况更复杂了。

对国家来说,进口是掏钱,是负债,出口是赚钱,是利润,拉动GDP是出口,不是进口。

但并不是出口越多越好。

外国买你家商品,要用你家货币,本币需求大,会持续升值,但升值过猛,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就会下滑(别国用自家货币买你家商品会变少),反而不利于出口。

反之,大幅贬值,有利于出口商品竞争力,但本国企业和公民进口商品成本大幅上升,尤其进口原材料价格猛涨,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,又引起CPI大涨和企业利润下滑。

全球化时代,各国贸易犬牙交错,相互依存。

进口>出口,净出口对GDP负贡献,当然不好。

出口远大于进口,国际收支失衡,长远看,也不利于经济。

这其中的复杂关系,凯恩斯在著作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里,首次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。

看书名就知道,在凯恩斯看来,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就业率。

国际收支本就是相对次要目标。

高通胀也可靠高利率对冲。

这些年土耳其就是典型代表,货币连年贬值,但利率也高的吓人,通过高利率不断补偿贬值带来的损失,但人家经济和社会秩序也没崩溃。

所以网上才有这个梗:土耳其和现代经济学,只能活一个。

剩下GDP和就业率,过去我们更强调GDP,因为增长数字更直观,更容易作为政绩,但现在也越来越看重就业率。

欧美国家很早就意识到这点,经济增长最终为人民福祉服务,充分就业才能真正稳定社会人心。

哪怕GDP增长乏力,只要稳住就业,依然是成功的宏观调控,最典型的就是日本。

……

政府调控最主要的手段是财政和货币,都会严重影响股市、楼市。

反过来,股市、楼市剧烈波动,也会倒逼调控政策转向。

其中财政政策较直观,减税、免交社保、发消费券、加大基建啥的,普通人一看就懂。

复杂的是货币政策。

治大国若烹小鲜,重要的不是做或不做什么,而是做的力道尺度,能否拿捏准确,这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样,精准是王道。

但经济不是人体,政府下药时,很难一把就准——怕药性不足,又怕下手重了。

这些年我们央妈秉承政府一贯的作风思路,宁可不动、少动,慢慢动,哪怕贻误时机,也不肯轻易大动,以免造成不可控的风险。

这可以从根本上解释眼下经济这么差,为什么央妈动作还这么慢的原因。

央妈担心啥呢?

最大的担心,是美国货币政策还没见到转向拐点。

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复杂的重要原因,是全世界央妈都要看美联储脸色行事。

不管我们怎么鼓吹美国霸权在衰弱,美元各种危机,我们和沙特、巴西等国都想绕开美元交易,不让美国收割,但至少目前全球贸易格局,美元还是最主流最硬通的世界货币。

很多国家左手刚拿到我们的软妹币,右手立马换美元去其他国际市场买买买,唉……

美国一直加息,全球资本就会持续向美集中,躺赚无风险高收益不好吗?干嘛要到处投资担惊受怕?

其他国家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加息,说老乡别走,我们这也高息,一样躺赚。

要是不跟,资本就倾向走人,抛售本币换美元,本币大贬值,国内经济就业都会受冲击,越开放自由的经济体,冲击越大。

美国为啥要大幅加息呢?

为了压制高通胀,也就是凯恩斯说的那套理论。

美国为啥会高通胀呢?

新冠疫情后,企业不行了,失业率大增,为获得选民支持,政府最喜欢做的就是大撒币,和我们通过信贷投放(鼓励个人低息借款,以后要还的)不同,人家是直接往老百姓账户里打美元,不用还的那种,很多人生存无忧,就地躺平。

干活的人少了,创造的财富也少了。

钱多东西少,价格可不飞涨吗?

美联储硬是通过不断加息,把超发货币又逐渐吸引回金融体系,既避免物价持续快速上涨,也给股市楼市提供新鲜血液,稳住了资本市场,也稳住了民心。

……

当然,我这说的都是定性逻辑推导,操作时必须定量,但美联储不可能一发入魂,只能一点点来,走一步看一步。

因为利率是市场无风险收益的基准。

GDP增速,则是全社会所有企业效益增速的平均值。

理论上说,利率应该比GDP略低一点。

只有这样,企业从银行借钱扩大再生产,才有利可图。

利率远高于GDP(企业利润率),企业无利可图,就会收缩经营,歇业躺平,造成经济就业大崩盘。

所以最初,不少人坚信美联储会玩崩。

且不说企业承受不了这么高的利率,国债也受不了,美国财政也会破产。

这波连续加息骚操作,也真就美联储这种江湖老手才敢玩,关键是不管简中互联网怎么唱衰,人家愣是没玩崩。

但没玩崩的重要原因,还是手握货币霸权,美国人民“不劳而获”的幸福生活,实际建立在其他国家人民苦逼干活的基础上。

2022年,欧美国家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,美国三季度GDP增速3.2%,四季度2.9%,但今年一季度又回落到1.3%,说明高利率持续时间长了,也会明显抑制经济复苏。

相应的,高利率的确把高通胀压下去了,5月美国CPI+4%,创两年新低。

经济复苏出现反复,通胀又按预期逐渐退烧,接下去,美联储只有一个选择——停止加息,并逐渐降息,最终把利率恢复到疫情前低位(比GDP低一点)。

问题是,啥时候降息,美联储也在观察,怕速度太快,通胀反复。

美国这么玩,迫使其他国家跟着飙利率,企业都想躺平,把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给拖慢了。

加上俄乌战争导致的资源损耗(慢性流血)和悲观预期,今年我们出口也受拖累。

这段过渡期,我们很被动,很煎熬。

我们的经济周期和欧美为主的全球不同步。

2020年人家水深火热最惨的时候,我们二季度开始快速复苏,万绿丛中一点红。

但2022年人家逐渐走出疫情冲击时,我们反而受到最猛烈冲击。

这波冲击后遗症,持续至今。

只看国内,应该赶快降息刺激,但看外部,现在继续降息,人民币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会更大,现在都跌到7.23了……

美国没启动降息进程前,我们这边贸然大幅降息,副作用会很大。

此外,央妈也担心,大幅降息可能再次引发地产泡沫。

虽然现在很多人表示悲观,觉得都躺平不生了还炒P啊,但中国那么大,很多人有强烈路劲依赖,不一定有你这样的认知,从央妈视角看,不能排除可能性。

还有,我们不是直接发钱,而是增加信贷间接发钱,这可能导致货币投放马太效应。

就是脑子活有本事的人,能借到更多低息贷款,然后获利更多。

更多小老百姓不敢贷款,却要承受通胀侵蚀,反而拉大贫富差距。

这也让央妈降息时,不得不抖三抖……

但直接发钱,只能让老百姓爽一时,尤其东方人普遍有高储蓄传统,一次性增收不会改变消费预期。

国家给你发一万,你不会多消费一万,而是把原本用于还房贷、付房租、交学费的一万存起来了,还是没拉动经济。

想要刺激消费,老百姓得预期未来收入会长期稳定增长。

但现在这环境吧,考公考编卷上天……

可见,经济是一台复杂机器,GDP、CPI、投资、出口、就业、汇率、利率、房价、股价……这些指标经常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,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。

这些内生因素外,经济运行还经常受政治、文化、战争、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干扰。

这种干扰的影响,甚至可能超过经济学本身讨论的那些因素,比如新冠和俄乌。

个人对此很无力,往往只能被动承受。

……

最后说说今天的标题:最好的情况 vs最坏的结局

未来30年,中国经济最好的情况:经济增长平稳减速,GDP世界第一,人均GDP接近今天韩国或意大利水平(中等发达国家)。

也就是物价基本稳定,GDP和就业数据还行,高端制造业成功崛起,和欧美日同为发达列强,直接在全球市场竞争,出口依然保持稳定。

这些指标中,我觉得最有可能实现的是物价稳定。

因为高通胀对穷人伤害特别大,哪怕不断加息对冲,缺乏理财思维和能力的穷人也很可能不知道如何对冲,只能被不断洗劫,最后怨气炸天。

这又牵涉到政治和文化因素。

中国人保守沉稳的性格,很难像土耳其、巴西、阿根廷这些“久经考验”的奔放国家那样接受这种局面。

当然,这里说的物价稳定,不是说物价不涨。

只要经济增长,货币必须适当超发,避免货币供应不足倒逼经济萎缩,现在平均2%-3%的CPI都属正常,20年后降到1%-2%也正常。

历史上看,最刚需商品(比如食品)涨幅往往高于CPI,比如猪肉价格可能平均每年涨3%,到2047年贵一倍。

但这种涨幅完全可接受,你现在买个3.5%的年金险都能跑赢。

至于最坏的结局,就不细说了。

但有一点逃不掉——长期通缩

改开40多年,我们只在90年代末体制大转型时遭遇过通缩困扰,但随着01年入世,问题很快解决。

就像小孩原来有基础病,但青春期一发育,就带掉了。

很多人拿现在遭遇的困境和90年代那次比,证明眼下困难不算啥,那时惨多了,我们不一样熬过来了吗?

没错,那时的困难,的确比现在更严峻,我们应该有信心克服眼下的困难!

但那时中国经济尚年轻,现在则开始步入中年,机会红利越来越少,所以也要谨慎乐观。

经济学上,说通胀猛于虎,但通缩比高通胀还可怕。

高通胀还能用高利率对冲,通缩怎么对冲?

利率降到零,降到负利率,还是没卵用,刺激不了消费热情,还是不愿借钱,货币工具就失效了。

如果物价一年比一年低,手里的钱就算不理财,也一年比一年更值钱,你最理性的选择是啥?

对,拿紧钞票,能推迟消费就推迟消费!

大家都这么想,就更没人消费,经济更起不来,继续通缩……

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,花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逐渐走出通缩之苦。

日本央行这些年一个重要调控目标就是把CPI推到2%,太低人家还不乐意,意味着有衰退风险~

过去两个月,中国CPI只增长了0.1%和0.2%,也就是物价基本不涨了,PPI也就是原材料价格甚至持续负增长……

所以我这两年一直说锁定长期利率的年金险/增额终身寿是比较不错的长期投资选择,一是安全不用担惊受怕,二是不管未来面对最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结局,这点利率也足够抗通胀,不至于越过越惨。

人都有路径依赖。

过去40年,中国整体处于通胀和经济都快速增长的成长期,近20年,房价整体处于快速城市化推动的上升通道,这是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产物。

但用过往20年的经验,推断未来也会如此,这种后视镜效应很可能让你追悔莫及。

看前方道路会遭遇什么,不能用后视镜,要看比我们先出发的车子都经历了什么,特别是和我们文化最接近的日韩。

……

最后说两句题外话。

昨天《反转,来的太突然》,无论标题内容,都是我两次自宫产物,因为一直发不出来,第三稿从前天晚上审到第二天8点才发出来,我也第一次遇到……

有荔枝担心我写这有风险,去年我写苏芬的文章就挂了,本来我也不想凑热闹,但后台不断有人让我聊聊,毕竟这事太重大了,我知道自己尺度并没过,没有强烈个人观点和价值倾向,连亲鹅派也觉得我写得比较实在,更没刻意影射啥。

前几天写填志愿的《这件事上,我的判断错了》一文里,我说选专业最重要的是有高护城河,外行很难进入,也听不懂你在讲啥,以后职业发展不容易被大规模内卷。

没有高护城河,特别是文科专业,学校甚至城市就比专业更重要。

如果两所学校和专业都相差不大,那不要犹豫,优选北上广深,次选杭成宁汉的学校。

经济是文科中少数需要一定数理基础的分支专业。

经济学家工作就是把原来大妈都能听得动的大白话,用鬼都听不懂的术语讲出来,这也是“护城河”。

但我少说一句,我们这种自媒体人的护城河,就是把专家口中鬼都听不懂的术语,变成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大白话。

把问题讲得很专业复杂不容易,但复杂问题讲得通俗易通,也是一门技术活。

但这种技术靠学新闻学不一定管用,天赋最重要,其次是多实操。

我觉得这种天赋和能力也是我的使命,是Lord给我的calling之一,希望别浪费,尽量帮到更多人~

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,搞得我现在这也不想做,那也不敢碰,老和大家聊各种负面也没意思,徒增焦虑没卵用。

接下去一段岁月,我会用比较多的时间到处走走逛逛。

大家看到这篇时,人在拉萨,刚下飞机~

计划未来两年还要去内蒙、山西、肯尼亚、日本、西班牙/葡萄牙、澳大利亚、山东、河北、苏北、新加坡、俄罗斯、越南、新西兰、西藏、美国、以色列、柬埔寨、青海、甘肃、希腊、埃及等地。

但现在俄这状况,赴俄计划看来要推迟了。

等儿子再大点,再带他去南北极,看北极熊吃企鹅~

当然,我最大梦想,是希望马斯克火箭加速搞,让我有生之年能上天~

以后我会多写点游记和感悟,当然《朝鲜真相》那种大尺度深度游记肯定没法写,但还是会让大家有所收获的~
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力哥理财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(责任编辑:刘畅 )

标签:

上一篇:一年卖34亿,国内最大猫狗零食商要上市了 世界关注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