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四十七年,也就是公元1708年,一支队伍从北京出发,踏上了遥远的行程。
这是一支皇家的测绘队伍,这支队伍的任务,是要完成康熙帝提出的对中华大地千万平方公里的实地测量,并绘制出一幅幅员辽阔的国土疆域图。
在管理国家以及长期的战争中,康熙帝养成了使用地图的习惯。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,寄托着康熙帝内心对于辽阔壮美江山的热爱。
(资料图片)
第九十一集 统一大业
这是紫禁城里平常的一天,官员毕恭毕敬出入前殿,宫女婀娜多姿往来后宫。世界上最大宫廷里,讳莫如深的宫廷生活,让宫墙外的人们感到无比的神秘。对于入主中原的清廷来说,这仅仅是表面的平静。在遥远的西部,来自北方和西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挑战与威胁,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。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,以漠北喀尔喀蒙古、漠南察哈尔蒙古、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最为强悍。这是元朝覆亡后残留的力量,他们依然拥有强悍的骑兵,以及重建统一汗国的梦想。
李治亭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委员
李治亭:明朝是二百七十六年,明朝和蒙古打仗也二百余年,不是天天打也不是年年打,打打停停,停停打打。
在北方草原,一代天骄成吉思汗,曾以狂飙之势打造出蒙古帝国的辉煌。明王朝建立后,成吉思汗的后裔们被迫退守大漠。他们难以割舍黄金家族情结,希望有机会再现昔日雄风。公元1636年,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王公齐聚盛京沈阳,尊奉皇太极为蒙古可汗,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。
此后,在逐鹿中原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中,蒙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公元1638年之后,喀尔喀还开始向清进九白之贡,即一只白驼、八匹白马,喀尔喀也在名义上成为清廷的臣属。然而蒙古部落各有自己的游牧范围,由于对牧地、部众,尤其是全蒙古汗位的争夺,各部内部或彼此之间经常会发生摩擦甚至攻掠。
这是清人绘的《厄鲁特蒙古图》,表现了恬静闲适的厄鲁特蒙古人的生活。厄鲁特部蒙古分为和硕特部、杜尔伯特部、土尔扈特部、准噶尔部。准噶尔部游牧于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,首领叫噶尔丹。少年时候,他就去了西藏,跟随着达赖喇嘛学经,成为了达赖喇嘛的得意门生。
马大正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副主任
马大正:那么在康熙的时候,正好是准噶尔部,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的首领,就是赫赫有名的噶尔丹。这噶尔丹呢,实际是准噶尔部的一个很重要的领袖人物。那么噶尔丹这个人呢,从蒙古族的一个民族领袖来说,他还是很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。他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呢?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恢复他的先祖成吉思汗的伟业。这个对每一个蒙古族的政治家来说,可能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梦想。
摆在康熙面前的强敌,就是厄鲁特蒙古的首领噶尔丹。噶尔丹娴熟弓马、长于谋略,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,他梦想成为蒙古的霸主。所以,当他掌握了准噶尔部统驭权后,很快就对厄鲁特诸部及邻近的蒙古部落发起一系列兼并和掠夺战争。
李治亭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委员
李治亭:他把战胜漠西蒙古,还不足以完成他祖先的事业,那怎么办呢?向漠南蒙古进兵,想把漠南蒙古吞并了,吞并后再把漠北蒙古吞并了。
远交,就是噶尔丹给清廷进贡,以利于他对于漠西蒙古各部的统一。入主中原之初,清廷将主要精力放在摧毁李自成、张献忠的农民军以及南明政权上。进入康熙初年,清廷忙于平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,已经没有力量去控制西部边疆,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,对蒙古诸部和西藏地区采取安抚、怀柔政策,噶尔丹也借此机会发展壮大起来。
就在1680年,也就是康熙十九年,已经占有天山北麓的噶尔丹派遣十二万骑兵,进入今天新疆喀什一带,控制了南疆。接下来,噶尔丹又开始了东进计划,想进一步控制青海的和硕特部蒙古和喀尔喀蒙古。这一计划,实际上是和清廷争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。
噶尔丹的扩张,逼迫战败的厄鲁特蒙古部落由西向东涌进青海、甘肃,直接威胁中原;受其危害的喀尔喀蒙古各部由北往南逼近长城,威胁京师。此外,令康熙帝夜不能寐的是,噶尔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与沙俄形成联合,这对正在维护疆域完整的康熙帝来说造成了极大的被动。
马大正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副主任
马大正:噶尔丹这个人物,他不是想投靠沙俄,他想利用沙俄的力量来达到他自己的政治目的。大家都知道《尼布楚条约》,当时清朝跟俄罗斯签订了《尼布楚条约》,确定了中国跟俄罗斯在东北方向的正式的按现代意义的边界线。就在签订这个《尼布楚条约》谈判的过程中间,噶尔丹也看到了这一点,他想利用这次机会来吸引俄国对他的支持。俄国当时也想利用噶尔丹这股政治力量,作为牵制康熙的一个筹码,希望在《尼布楚条约》的签订过程中间,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,所以有这么一个过程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,噶尔丹从某种意义上,他想利用沙俄,实际上被沙俄所利用。
康熙帝所生活的年代,正逢西方列强崛起。清朝北面和东面后来的两大强敌——沙皇俄国和武士道盛行的日本,一个羽翼尚未丰满,但扩张领土的野心已经勃发;一个仍很落后,却喜欢率意妄动。明万历十年,也就是1582年,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骑兵越过乌拉尔山,进入西伯利亚地带,第二年就发生了古勒寨之战,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战死。俄国不断侵扰清廷,对中国西北以及东北大片肥美的土地觊觎良久。
为了东北边疆的安全,康熙第一次东巡,在松花江上写下了“夜来雨过春潮生,流花叠锦绣谷明”的诗句。康熙二十七年,也就是公元1688年,正当喀尔喀蒙古的抗俄斗争进入高潮,噶尔丹在沙俄侵略军头子戈洛文的挑唆和支持下,率三万人马侵入喀尔喀地区。喀尔喀各部惨败,南下归附了清廷。噶尔丹又以追逐喀尔喀蒙古为名,进犯当时已为清廷所统一的乌珠穆沁地区。两年后,噶尔丹又侵入乌尔会河以东的乌兰地区,也就是今天内蒙古中部乌拉盖草原一带,同清军发生了第一次激战。
吕文利 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
吕文利:乌珠穆沁左翼旗境内,乌尔会河发生了双方历史上的第一次的比较大的冲突,这次战役是以清军的惨败而告终,双方共投入了有四万多的兵力,激战了半天。
第一次击败清军的噶尔丹向康熙帝提出:圣上君南方,我长北方。显然要与清廷分庭抗礼,独霸蒙古。气势正盛的噶尔丹乘胜长驱而入,逾过呼伦贝尔草原南下,直抵距离京师仅仅三百五十公里远的乌兰布通。面对危机,康熙帝清醒地认识到,噶尔丹这个人力强志大,必将窥视中原,至殒命不止。为了维护国家统一、安宁边疆,他迅速作出断宜速灭的平定方针。
从明万历十一年,也就是努尔哈赤起兵开始,到康熙二十二年,时间跨度整整百年。这一百年,中华大地处于战火与分裂当中。作为一代雄主,康熙需要重新实现金瓯完整。康熙二十九年,也就是公元1690年七月初六日,康熙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出征仪式,亲自将出征将士送至东直门外,随后自己也亲自带领大军北上。遗憾的是,途中因为患病又返回北京。其中一路清军,在康熙皇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率领下,出古北口,经热河上塞罕坝,距敌四十余里处安营扎寨。大将军本营共有十二座,时称十二座连营。今天,营寨的痕迹依然可辨。
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境内的浑善达克南缘,乌兰布通峰耸立在这里。三百多年前,康熙帝以二十万大军与噶尔丹在这里展开大战,史称乌兰布通之战。噶尔丹设帐篷于峰顶,在峰前河畔丛林布阵,将骆驼缚蹄卧地、背负箱垛,称为驼城,士兵则藏于驼城后。
吕文利 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
吕文利:清军是利用他们的大炮进行轰击,对准噶尔的军队造成了有效的杀伤。
在乌兰布通古战场,乌兰布通峰前有一片水面,叫将军泡子,因清朝大将军佟国纲战死于此而得名。
于海峰 黑骏影视协拍有限公司 总经理
于海峰:二十万铁骑来到这儿,当时指挥这块的是他的舅舅,康熙的舅舅佟国纲。就我背后这块儿,战场就在这儿,这个就是将军泡子。背后有个山你们看到了吗?乌兰布通就指的这块儿,乌兰布通就指的这个山,咱们汉语翻过来是大红山子,大红山子战役,蒙语翻译过来就是乌兰布通之战,当时就发生在这里。
如今,乌兰布通古战场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。在克什克腾草原深处,安国大将军佟国纲长眠在这里。尽管清军没能在乌兰布通剿灭噶尔丹,但受到噶尔丹威胁的喀尔喀蒙古正式归附了清廷。公元1691年,康熙帝从北京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。在这里他主持而来一项盛大的宴会,参会的是蒙古喀尔喀部的众多首领。为了使得会盟增加气氛,康熙还特意从北京带来四头大象。
成崇德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副主任
成崇德:多伦诺尔是蒙古话,多伦是七个意思,原文是多伦诺尔,七个湖。康熙在这个七个湖的地方,扎了很多营帐,把蒙古的所有王公都请来,扎了很多帐篷、蒙古包。把内蒙古的王公都请来,新疆的王公请来,西藏的喇嘛请来,外蒙古的王公请来,举行一个阅兵、会盟,大家都来。然后在这个仪式上正式宣布,外蒙古归我清朝,正式宣布。宣布完了以后,外蒙古的这个部落,从此以后就是我清朝的一部分,制度呢就按内蒙古的制度走,官呢我给你们封,然后每年进贡,九白之贡,(八)匹白马一匹白骆驼,叫九白之贡。
康熙帝按照内蒙古编制,将喀尔喀诸部分设三十四旗,实行扎萨克制,赐封了各首领的亲王、郡王等爵号,还亲手把酒递给喀尔喀蒙古首领哲布尊丹巴。为尊奉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的习惯,会盟之后,康熙决定在会盟地敕建喇嘛寺庙,敕名汇宗,康熙亲写匾额。这次会盟,使得清廷从此将漠北地区纳入到直接管辖之下。
阎崇年 中国社科院满学研究所 研究员
阎崇年:说康熙皇帝,虽曰守成,实同开创焉。虽曰守成,就是把他原来祖先事业加以守住,并且巩固了。而且呢开创了也开创了,这个开创,譬如说疆域。太祖、太宗、顺治三朝,前三朝都没有解决,特别入关之后,顺治用了十八年没有解决,到康熙二十二年,1683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。比方蒙古,特别是外蒙古,喀尔喀蒙古,康熙完全把这个问题解决了。所以康熙说什么呢?说昔秦兴土石之工,修筑长城,我朝施恩于喀尔喀,使之防备朔方,较长城更为坚固。
多伦诺尔会盟五年后,康熙帝再次出征噶尔丹。公元1696年二月三十日,康熙帝率京师八旗兵及火器营共三万余人开向草原。按照康熙的计策,清军将噶尔丹诱至昭莫多,就是今天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。这是反映清军后勤保障的《北征督运图》。噶尔丹据守山头,康熙要求清军将领费杨古率军下马步战,集中火力猛攻山头。最后,噶尔丹大败,清军在月色下追杀三十余里,他的妻子阿奴被斩,噶尔丹自己带领二十多骑兵逃入大漠。这次战役历时九十八天,历史上称为昭莫多之战。经过这一战,噶尔丹军的有生力量被消灭殆尽。
公元1697年二月,康熙帝第三次率军亲征,决心彻底消灭噶尔丹割据势力。在早春凛冽的寒风中,康熙率领大军一路到达了今天蒙古国境内的克鲁伦河北岸的托诺山。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十三日,噶尔丹亡身于草原深处的阿察阿穆塔台。清廷平定噶尔丹,在统一西北和北部边疆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
西藏,一片遥远而神秘的雪域高原。西藏旧称吐蕃,康熙末年时改称今名,在元朝已经归附中央管辖,并赐予喇嘛对于吐蕃的统治权。康熙五十五年,也就是公元1716年,一支强悍的骑兵向这片雪域高原奔来。这支队伍的首领叫策妄阿拉布坦,他是准噶尔部新的首领。策妄阿拉布坦趁青藏各派势力冲突,企图控制青藏地区,悍然发动了对西藏的武力征服。
吕文利 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
吕文利:他派遣了一支军队走戈壁、沙漠,越过和田的大雪山。这条路非常非常的隐蔽,所以说在西藏的拉藏汗并没有发觉。
策妄阿拉布坦所部在西藏大肆屠杀,非黄教寺院被毁坏五百多所,一时间,清王朝遥远的西南边陲狼烟四起。公元1718年五月,康熙帝派侍卫色楞入藏平叛。色楞恃勇轻进,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,色楞被俘后惨遭杀害。两年后,康熙皇帝派皇十四子胤祯率军挺进青海,直取西藏。拉萨的藏民欢迎大军到来,还演奏起了乐器。清军将准噶尔军驱逐出西藏,还从青海请回真五世达赖罗桑嘉措,并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。随后,清廷在西藏拉萨设置噶伦,并派四千军队留驻拉萨,维护治安。
马大正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副主任
马大正:当时清朝在那个时候,康熙的时候,我好不容易把噶尔丹给收拾了,跟策妄阿拉布坦的力量还处在一个战战和和的状态下,他怎么能容忍你这个力量又跑到西藏去给我添乱呢。所以康熙皇帝一点没有含糊,马上派军队进藏。清朝军队把准噶尔的军队赶出了拉萨以后,实际上就为清朝的进一步控制西藏,确立清朝在西藏的管理体制上,开了个好头。
清廷对西藏的统御由来已久,皇太极时就遣使致书西藏的可汗和大喇嘛,顺治帝对西藏问题的处理就是对其父祖策略的成功延续。早在1642年,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领袖顾实汗,在五世达赖喇嘛的邀请下率军入藏,推翻了统治卫藏二十多年的噶玛噶举教派的藏巴汗政权,成为西藏及青海地区的最高权力者。
在这个地域空前辽阔的国家里,多民族聚居共存,处理好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成为入关后顺治帝稳定政权的新挑战。在扶持顾实汗的同时,顺治帝还大力扶持达赖喇嘛。顺治九年,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率领班禅及顾实汗的代表一行三千人赴京,经历了长途跋涉,终于在年底抵达北京。经过反复斟酌,顺治帝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五世达赖一行。相见那天,顺治帝以田猎为名,与达赖相会于南苑猎场。
马大正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副主任
马大正:清朝对五世达赖是很看重的,这个跟清朝当时的一个国策有关系。咱们都知道清朝它作为一个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满洲的边疆民族,它要来成为中国的主人,它依靠什么?一个是依靠满蒙的结盟,满洲和蒙古的结盟,它把蒙古的力量作为它统治集团里边一个核心力量的组成部分。满洲跟蒙古所以能结合,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纽带,那就是藏传佛教。
达赖在京城居留期间,下榻在顺治帝专为他建造的寺庙里,也就是今天北京安定门外的黄寺。顺治帝对西藏地区实行政、教并用政策,扶持顾实汗和达赖喇嘛分别掌管行政、宗教事务,使得西藏归于清廷的领导。公元1653年,顺治帝派遣大臣携带金册金印入藏,正式对顾实汗进行册封。
成崇德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副主任
成崇德:历代达赖是不是真的,或者是不是重要的,是不是地位高的,就看这个封号,金册金印在谁手里。这金册金印传给你了,转生灵童是你,那就是你的。
公元1722年,六十九岁的康熙帝因病去世。这位南征北战,也为治理社稷江山而奔劳一生的皇帝,为清朝开启了大治的时代,也基本奠定了一个统一国家的雏形。这一年,四十五岁的雍正皇帝登基,他在位十三年。然而,刚刚即位的雍正皇帝却面临着西藏分裂的挑战。就在清军驱除策妄阿拉布坦的过程中,和硕特亲王罗卜藏丹津以及青海和硕特各部首领曾随清军入藏,出了不少力,清廷为表彰他们的功劳,分别予以赏赐,并重新进行了人事安排。
但早就想独霸青海、西藏之地的罗卜藏丹津,对清廷的安排大为不满。罗卜藏丹津于雍正元年发动了反清的武装叛乱,正式宣布要恢复先人的霸业,即踞占西藏、遥控青海。刚刚登上皇帝宝座不久的雍正帝希望罗卜藏丹津能罢兵和睦,但罗卜藏丹津根本不听劝告。清廷的反应迅速而强烈,雍正二年二月,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,从西宁急行军,夜袭罗卜藏丹津。还在酣睡中的罗卜藏丹津慌乱中换上女人衣服,投奔准噶尔汗国。仅用十五天的时间,清军便把面积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到管辖之下。
解决了青藏地区的问题后,雍正帝又将视线转向准噶尔部。雍正五年,策妄阿拉布坦去世,其子噶尔丹策凌继立。雍正七年,清廷决定两路进军西北,以解决准噶尔部的威胁。一直到雍正十一年冬,元气大伤的噶尔丹策凌向清廷求和,雍正帝决定议和,希望准噶尔与喀尔喀两部的游牧界线明确划分,永息兵戈。准噶尔汗国的存在,客观上使得清朝西部疆域保持了完整。
成崇德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副主任
成崇德:准噶尔蒙古人很强大,他们经济上发展,社会上稳定。所以雍正的时候,和他们划了一条边界线,雍正的一个任务就是把他们和清朝和准噶尔的界线划了,但这个界线不是国家之间的界线。
在瑞典国家图书馆,有一幅出自噶尔丹策凌之手的地图。这幅图辗转流传,展示了三百多年前清朝西部疆域的广大。
成崇德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副主任
成崇德:1717年,这个瑞典的炮兵跟俄国的兵打仗,这个瑞典炮兵被抓了,被俘虏了,被俘虏以后在俄国军队里。然后俄国军队又和准噶尔人打仗,又被准噶尔人俘虏了,俘虏以后被弄在噶尔丹策凌手下,住了十七年。住了十七年以后,这个人在走的时候,1743年走的时候,回这个瑞典的时候,噶尔丹策凌给了他一幅地图,亲手画的准噶尔地图,就画的西北疆域。这幅地图他带回去以后呢,就收藏在瑞典国家图书馆。这幅图实际上是什么呢?就是清朝统一西北新疆,那边的中国疆域图。
公元1735年,雍正帝去世,其子弘历继位,年号乾隆。公元1751年,乾隆皇帝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南巡,这是一次历时一百多天的长途旅行。此次旅行,乾隆拜谒了明太祖陵,还登了泰山。乾隆帝放眼天下,可谓国泰民安,他心境安逸。他发出谕旨,提倡百姓开垦荒地,以增加粮食产量。六十年后,全国土地大约增加四五千万亩,人口增加过亿。
成崇德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副主任
成崇德:最后到了乾隆时代,这个时候中国的疆域,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土地,已经逐渐地疆域巩固了,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,在这个时期奠定的。第二个,中国的人口,从一亿人口到了三亿人口,每年有六七千万两的财政收入。这个时候,书法家、画家、小说、诗歌大量的出现。我觉得这个时代,这个时候的中国的经济、人口,在世界上和18世纪同期的欧洲比较,和其它国家比较,已经在世界领先了。
然而在康乾盛世的太平里也隐藏着危机,就是西部遥远的新疆、西藏时时出现分裂的现象,这也是清朝入关以来一直在致力解决的难题。二十五岁登基、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帝,回顾他的平生,认为做了两件大事:一件是用兵新疆,一件是六次南巡。公元1745年,乾隆执政第十年,久与清廷为敌、雍正帝一直没有剿灭的噶尔丹策凌病逝,达瓦齐成为准噶尔部首领。1754年,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击败后,率兵投降了清朝。十一月,乾隆帝从北京乘马,疾驰三日,冒着严寒赶到避暑山庄,接见阿睦尔撒纳一行。
张杰 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
张杰:乾隆皇帝说这样吧,咱俩先出去打打猎吧,结果皇上五发五中,阿睦尔撒纳五发才中两三箭。一看这家伙怎么和清朝打啊,皇上都那么厉害。
乾隆帝用蒙古语同阿睦尔撒纳交谈,决定采纳他的意见,改变秋季用兵的传统,而在春季彼马未肥则不能遁之机,大举用兵。就在这一年的夏天,乾隆帝从圆明园出巡,经热河由古北口出,取道吉林,而后到达盛京。此时他已四十四岁,正值壮年。乾隆帝归故里,拜祖陵,抚今追昔,在祖辈开创业绩的土地上驻足观瞻。这次东巡历时一百五十三天,是他四次东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。
张杰 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
张杰:用我们今天比较时髦的话说,是为了对这些满族王公、八旗官兵进行传统教育,就是我们要牢记传统,这才有乾隆二十年以后的统一新疆的重大事件。
就在乾隆帝这次东巡之后,一场面对遥远西部的战争开始了。乾隆帝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,乾隆二十年,也就是公元1755年二月,乾隆帝派兵出击,清军已到伊犁,达瓦齐从睡梦中惊醒。自立为汗的达瓦齐,最终被清军俘获。然而,一波未平又起一波,刚刚平息的战火又突然燃起。原本归顺清廷、被封为亲王的阿睦尔撒纳,因向清廷请求当准噶尔四部总汗的愿望未获应允,于八月举兵叛清。
震怒之余,乾隆帝决定再次出兵征讨,清军第三次进入伊犁。公元1757年四月,清军在库陇癸之战中获得大捷。此时乾隆第二次南巡,到了富庶的江浙鱼米之乡,他还在江浙阅兵三次。这一年六月,阿睦尔撒纳逃往俄国,不久患天花病死。至此,自康熙年间以来为患西北、屡向清廷挑战长达近七十年的准噶尔部,最终被平定,纳入国家版图。从秦始皇以来的两千多年,游牧民族南扰中原农耕民族的难题,终于获得了解决。
阎崇年 中国社科院满学研究所 研究员
阎崇年:到乾隆中期,新疆问题完全解决了,完全归附到清朝的管辖之下,比如说设立伊犁将军。伊犁将军驻地在惠远城,现在新疆伊犁的霍车县,管辖的面积在清朝大约相当于二百一十万平方公里。
清廷于乾隆二十七年,也就是1782年,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,作为管辖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。
马大正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副主任
马大正:从这次开始,新疆直接归中央政府直接管辖。当时伊犁将军在新疆管理的体系很有意思,充分体现了清朝政府的因俗而治的这么一种策略,这么一种思路。
经过几代长期努力,整个西部边疆地区终于与内地形成一个统一的、不可分离的整体。此外,康熙帝收复了宝岛台湾。一系列的军事行动,尽管花掉了年均国库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六七十,但对促进边疆的巩固、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康乾盛世的光阴里,从瓜果飘香的南疆,到蓝天白云的西藏,都吹拂着统一与和平的猎猎长风。
拉萨的大昭寺和后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,藏有一卷重要文书,它奠定了西藏的长治久安,这就是乾隆帝的《钦定西藏章程》藏文版,也叫水牛年文书。这一文本将西藏地方的行政、人事、司法、财税、外交、军事等权力赋予驻藏大臣,《钦定西藏章程》标志着清朝对西藏更加全面有效的管理。
马大正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副主任
马大正:清朝就觉得在西藏该怎么办,怎么治理这个西藏,这么一个偏边之地。所以呢它当时就是两个举措吧,一个就是正式从中央政府派驻藏大臣,这是一个,这个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驻藏大臣,这是一个。另外它还得考虑到,清朝的地方统治里面,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则,就是因俗而治。那么根据这个因俗而治的原则,它在西藏必须面对的,一个是百分之百的藏民,都是信仰藏传佛教的,它的宗教氛围很浓厚;第二呢,西藏有这么两个活佛系统,主要的两个活佛系统,当然还有些其他的分支的活佛系统,那就是达赖和班禅两个活佛系统。所以它要把达赖跟班禅这两个活佛系统,首先把这两个活佛系统要维持,另外要把这两个活佛系统要维持平衡,这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予以平衡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,它不断地强化驻藏大臣的职权的过程中,它就确定了,这个活佛要死的呀,死了怎么办?它为了强化中央的权威,所以它就制定了一个金瓶掣签的这么一个活佛转世的制度。这个金瓶掣签的活佛转世制度最重要的一个核心,就是你转世是必须我中央政府确认。
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,灵童转世用金本巴瓶掣签决定。这一制度解决了西藏宗教领袖的历史难题,也是乾隆帝的一个创造,直到今天,西藏仍然按照这一制度来选定班禅。公元1778年,乾隆帝庆祝自己的七十大寿,邀请六世班禅进京。第二年六月,六世班禅率随行人员两千余人,从西藏札什伦布寺启程赴京。在北京,六世班禅不幸染上天花。病重时,乾隆亲自画了一幅百梅图,祷求六世班禅早日康复,可是贵为皇帝的乾隆也回天无力。为了纪念六世班禅,乾隆特命在他生前住过的黄寺西侧,建立了一座清净化城塔,俗称西黄寺,以志纪念。
乾隆帝天资聪颖,擅长书法、绘画和诗文。乾隆在位六十年,仅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一千五百卷。图大鸿谋远,宅中燕翼垂,即今大一统,前烈万年知。乾隆帝的这一感叹,也体现了清前期所达到的新高度。至清代,中国最终形成为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又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中华民族也成为几十个民族同呼吸、共命运的共同体。
这是康熙帝时代开始测绘完成的清朝全图,乾隆帝两次派人到新疆补充测量,完善地图。清朝疆域,西起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帕米尔高原,东到大海,北抵外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,南至南沙群岛,陆地总面积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。一个幅员广阔、人口众多、多民族的统一国家,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