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热点 > 详情

纪录片《玄奘之路》解说词文本11 第十一集 呕心沥血|天天速讯

2023-01-19 17:45:39来源:哔哩哔哩

第十一集 呕心沥血

公元645年,大唐建国已经三十八年。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统治下,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。

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,军队正在集结。帝国的东部边疆有叛乱发生,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。


(资料图)

/645年 大唐洛阳/

就在这个时候,玄奘也急匆匆地赶到了洛阳。

十九年的西行已经结束,所有的苦难和荣耀都成为往事,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,他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。

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。没有帝国的资助,几乎不可能实现,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。

在洛阳的宫殿,唐太宗召见玄奘。根据史料记载,玄奘和唐太宗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。

在中国历史上,唐太宗缔造了显赫的贞观之治,大唐由此走上了盛世之路。这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帝王。

十九年西行的磨练,玄奘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学识和修养,而且通晓人情世故。《三藏法师传》记载,玄奘身形高大,眉目疏朗,坐在大唐皇帝面前的是一个气质儒雅的高僧。

唐太宗对初次见面的玄奘非常欣赏。然而,皇帝对佛法似乎一点都没有兴趣,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。

玄奘:太宗皇帝希望我写一本书,将十九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。

对于佛教,皇帝既不支持,也不反对。但是唐太宗仍然答应,以国家的名义支持玄奘自己的事业。

/645年 长安弘福寺/

公元645年三月,玄奘返回长安。在唐太宗的支持下,他开始了自己庞大的佛经翻译计划。

十九年前,因为佛法混乱,玄奘拼着性命西行印度。十九年的辛苦和努力,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天。

在当时的中国,由于佛教典籍缺失,再加上翻译过程中的曲解,对于佛法的争论日益激烈。玄奘渴望将自己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翻译成汉文,这或许是解决佛法混乱最好的方法。

然而,很少有人知道,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。

《瑜伽师地论》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,梵文有四万颂。

/佛经《瑜伽师地论》/

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,仅仅这一部经典,就有十六万句,至少一百多万汉字。

玄奘从印度带回典籍六百五十七部,翻译任务之艰巨,实在难以想象。

/645年 长安弘福寺/

玄奘白天翻译经卷,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皇帝写书。这本书对唐太宗非常重要,也直接关系到玄奘的前途。

自从汉帝国消亡三百多年以来,统一的大唐又一次开始关注世界,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渴望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。

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了大唐,但西方的突厥人仍旧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安定,大唐的皇帝迫切需要来自西方世界的信息。

玄奘在西方游历了十九年,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很了解,而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。

已经很晚了,长安城早已进入梦乡。玄奘开始口述十九年的历程,他最得意的弟子辩机在一旁记录。

清晨,玄奘很早就会到达翻译现场。佛经翻译不是一两个人的简单工作,而是一个组织严密、分工明确的大工程。玄奘网罗了一批最优秀的高僧,根据各自不同的禀赋担当相应的工作。

这里有精通梵语的人,也有汉文专家。有人负责润色,有人专职记录,有人正义,有人正字。还有一些来自朝廷的要员,逐字监阅。

根据相关资料记载,整个翻译工作竟然有十道工序,分工之严谨细致,令人惊叹。而精通梵语和汉文两门语言的玄奘本人,则是整个翻译工程的主持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记载,玄奘音词清远,言谈雅亮。面对众人,一坐就是很长时间。

玄奘总结了几百年以来的翻译经验,将直译和意译融会贯通,确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。在佛经翻译史上,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,

公元646年七月,玄奘终于完成了唐太宗交付的任务。

他详细地记录了西行十九年的行程,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个亲身经历的国家,二十八个没有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。

这就是十二卷本的《大唐西域记》,一部被今天的学者们公认的稀世奇书。

七月十三日,玄奘带着刚刚完成的《大唐西域记》觐见唐太宗。在写给皇帝的信中,他是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。

玄奘:玄奘生活在贞观年间,实在是幸运。凭借皇上的天威,辗转他乡而能人愿天从。虽然没有穷尽大千世界,但葱岭以外的地界,都据实记录,一点都不敢雕琢。

对于唐太宗而言,《大唐西域记》来得正是时候。帝国的军队即将西征,这本记载详细的书籍是最好的地理指南。

一百三十八个国家,从历史到地理,从都城大小到风俗礼仪,内容极其细密详实,皇帝对玄奘褒奖有加。

但是,当玄奘请求皇帝为自己翻译的经书作序时,唐太宗并没有答应。作为一个安邦治国的君王,在对佛法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,他不会轻率地做出决定。

公元647年,玄奘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翻译上。

作为总负责人,他不仅是第一个宣读梵文原本的人,而且负责讲解经文的含义。如果遇有翻译上的疑难问题,他还得做出最后的评判。

在中国佛教史上,对梵汉两种语言都能熟练驾驭的,玄奘肯定是第一人。不仅如此,他几乎通晓所有的佛教典籍,这一点也很少有人能比。

正因为这样,他承担的任务就最为繁重。根据史料记载,玄奘每天的睡眠时间不会超过四个小时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记载,玄奘性情淡雅,不喜交友。进入翻译现场之后,如果没有朝廷的命令,从不中途离开。为了他挚爱的佛学事业,玄奘呕心沥血。

公元648年,当玄奘四十九岁的时候,他的事业发生了很大的转机。

/玉华宫遗址 陕西铜川市/

这个幽静的山谷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,距离西安不到一百公里。一千多年前,唐太宗的避暑之地玉华宫就建在这里。

公元648年的夏天,应唐太宗的征召,忙于翻译的玄奘第一次来到这里。玄奘并不知道,这个地方将和他以后的生活紧紧联系到一起。

/648年 玉华宫/

在玉华宫,玄奘发现皇帝对佛法仍然没有兴趣。相反,皇帝建议玄奘脱掉袈裟,辅佐朝廷。

执着的玄奘奉上刚刚翻译完成的《瑜伽师地论》,再次请求太宗为经书作序。这一次,皇帝没有断然拒绝,转机出现了。

在玉华宫,皇帝赐给玄奘一件价值百金的袈裟。最为重要的是,皇上终于答应为翻译的经书作序,对于玄奘和大唐的佛教而言,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。

李世民:佛教兴起于西方世界,汉代传入中土,几百年间,教义繁多,众说纷纭。幸有佛门领袖玄奘法师,天资聪慧,禀赋超人,只身策马,长途远征,积雪晨飞,道路难辨,惊沙夕起,遮天蔽日,周游西宇,十有七年。

/碑文 大唐三藏圣教序/

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由唐太宗亲笔书写,总共七百八十一字。

这个将大唐带入盛世的帝王,用极其华丽的文字,高度评价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,也充分肯定了玄奘的佛经翻译事业。

大唐的皇帝不仅敕封玄奘为佛门领袖,而且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,而这正是玄奘日思梦想的追求,他的苦心积虑终于得到了回报。

唐太宗下诏剃度僧人,玄奘翻译经书的弘福寺一次剃度五十名,其他各寺均剃度五人。大唐帝国一时之间增加了一万八千五百多名僧人,佛教在大唐开始复苏。

这一年,当玄奘的事业出现转机的时候,大唐也达到了鼎盛。

在高昌和焉耆之后,龟兹和于阗归附。与突厥人联盟的龟兹王在自己的宫廷被俘虏,大唐的西域都护府从高昌迁到了龟兹。在汉帝国之后三百多年,整个西域重归中国的版图。

/唐 载舞骆驼俑/ /唐三彩马/

在唐太宗时代,中国彻底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秩序,东方和西方的交流达到了顶峰。

/唐 陶俑/ /唐 胡人俑/

这一年,大唐的使节从印度返回。在大唐的宫廷,印度人参与制定历法,突厥人是皇家的禁卫军,而乐师、歌手和舞者来自西域。

/唐 舞马衔杯纹银壶/ /唐牛首玛瑙杯/

长安已经成为使节的大都会,各方宝物汇聚于此,各种宗教都可以自由地传播,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以生活在这个城市而倍感荣耀。

/大慈恩寺 陕西西安市/

就在这一年,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:太子李治为皇太后祈福,修建了一所大型的寺院慈恩寺。玄奘被唐太宗亲自委任为慈恩寺的住持,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和佛像将被珍藏在这里。

根据史料记载,慈恩寺楼阁重重,殿堂相望,它很可能是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寺院。

/648年 长安城/

唐太宗以仅次于国家庆典的礼仪规格欢迎玄奘入住,他亲自率领太子和皇室家族登上城楼,恭送玄奘。

/648年 大慈恩寺/

在大慈恩寺,玄奘第一次担任一所寺院的住持,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。不过,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无边无际的佛经翻译。

然而,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。玄奘最器重的徒弟、笔录《大唐西域记》的辩机,竟然和唐太宗的女儿私通。

由于玄奘和皇室经常往来,辩机认识了高阳公主。在长安城,高阳公主以放荡和刁顽闻名。不谙世事的辩机最终被腰斩。

这一事件对玄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他不仅损失了衣钵传人,经书的翻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长安的官员和百姓纷纷议论,僧人的品德开始遭受质疑。

为了取得皇家的信任,玄奘用心良苦。误入歧途的弟子很可能使他所有的努力都毁于一旦,玄奘陷入到巨大的煎熬当中。但是,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。

公元649年四月,玄奘来到长安附近的皇家避暑胜地——翠微宫。大慈恩寺落成不到半年,戎马一生的唐太宗就病入膏肓。

这是一个以英明而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,他缔造了前无古人的盛世——贞观之治。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,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僧人玄奘。

一个是心怀天下的帝王,一个是通情达理的高僧,两个人的内心有不少相通之处。在弥留之际,人最需要的是关怀。或许正是洞察人生的玄奘,能够给予唐太宗最后的心灵安慰。

太宗去世以后,玄奘加进了翻译经书的速度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记载,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制定任务,如果白天没有完成,晚上必须补足,常常是三更刚刚睡下,五更又开始起床诵读梵文经本。

玄奘一边夜以继日地翻译佛经,一边还要给弟子讲经说法。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佛法则需要一代一代地流传。

/652年 大唐长安城/

弘扬佛法离不开朝廷的支持,玄奘需要弥合与皇室的关系。

太宗去世以后,太子李治继承帝位,李治的皇后就是日后威震大唐的武则天。

公元652年,玄奘上书唐高宗,请求在大慈恩寺营建一座佛塔,用来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经。

/饶里安佛寺遗址 巴基斯坦/

/塔克提拜佛寺遗址 巴基斯坦/

/那烂陀寺遗址 印度/

十九年西行取经,玄奘一边学习,一边到处收集佛教典籍。在佛教圣地犍陀罗,在印度的文化中心那烂陀,他花费了数十年时间寻找和抄写经卷。

/贝叶经/

对于玄奘而言,佛典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他希望来之不易的六百五十七部经卷能够永远流传下去。

印度经卷大都写在一种树叶上,很容易燃烧。玄奘想建造一座石质佛塔,使佛经尽可能远离火灾。

在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烂陀附近,玄奘曾经看见过一个叫亘娑的佛塔。

亘娑的意思是大雁。传说佛陀曾化身为大雁,从空中撞地而死,教导那里的僧人不要杀生。印度的亘娑塔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,印度的亘娑塔早已消失,而玄奘建造的大雁塔则保留到了今天。很少有人知道,这座佛塔竟然源自于印度。

/大雁塔 大慈恩寺/

根据印度亘娑塔的造型,玄奘设计了今天的大雁塔。他本来希望建造一座石质佛塔,但由于工程太大,一时之间找不到足够的石材,大雁塔最终用泥砖修筑而成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记载,建塔的时候,玄奘亲自参加施工,搬运砖石整整半个月。那一年,他已经五十三岁了。

在佛塔的正面,玄奘树立了两座石碑,分别雕刻着先皇和当今皇帝的文章,碑文的书法是当朝宰相褚遂良的手迹。

玄奘明白,世事无常,辉煌转瞬即逝,一时的荣耀并不意味着永久。他真心希望,大唐的两位皇帝能够永远地护佑大雁塔。

佛塔建成之后,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、佛舍利以及佛像都被转移到这里珍藏。史料记载,佛塔高一百八十尺,层层都藏有舍利。

公元845年,大雁塔建成之后不到两百年,唐帝国发生了灭佛事件。四千六百多座佛寺被毁,二十六万多僧尼被迫还俗。

在那次空前绝后的佛教大劫难中,长安仅仅剩下两座佛寺,其中就有大慈恩寺。为了心中的佛法,玄奘可谓苦心积虑。

标签: 戎马一生 三藏法师 陕西西安 贞观之治 中国佛教 皇室家族 一个人的生命 高阳公

上一篇:景德镇一地荣获2023德国国家设计奖金奖
下一篇:淡定的房企“异类”中交地产 边向股东借钱边对项目公司撒钱